Eager For Porcine Snow

大自然总是向往着平衡,过高过低,过浓过稀,过冷过热,过静过吵,都不是其本意。人亦是如此,内心火热就渴望着适度的降温,因为如果持续火热就意味着升华,化学的升华,升华到消失不见……

可是这终究不是好的解决办法,温度只能影响体温,而体温与心脏总是相隔很远,即使影响,也只是微不足道,如果火热的过分剧烈,温度也只能反复而已,波峰,波谷,而且后面的波谷甚至比前面的波峰还要高出一大截,将物理学中波的本意抛在脑后。

于是,有人提出从根源入手,毕竟万物追溯到本源都平凡的让人难以想象。可惜追溯的过程却是如此的复杂,以至于我们总是不经意的停在一个中间的节点就以为看清了事情的本质。

正如芸芸众生一般,无聊的我也总是在闲暇之际若有所思的追溯。幸运的是我追溯到了中间节点也追溯到了本源,不幸的是中间节点是如此的显而易见,本源却是如此顽固的难以改变。

火热,终究是有原因的,而且原因很是简单,正如wize所说“问问你自己,你比谁都清楚。”可惜清楚是一码事,而清楚的结果却不是那么清楚,正如本文的行文表达,晦涩并且无趣。

恩,比谁都清楚,但是清楚并不意味着平衡,因为奇怪的是,越是清楚,内心的温度却越是火热,于是追溯成了唯一的手段。

追溯确实是一个良好的学习过程,不经意间竟学到了许多许多。我清晰的看到大脑右半球遍布着无数的几何形状,无尽的感情和数不清的想像出的场景,事实清晰的表明,自己一直生活在胶结的情感之中,不能自拔,有人说“左撇子实际上是人类中的弱者”,对此深信不疑,因为如果人只能靠想象度日,那还有什么生活可言,碧落?也许特例而已,正如痴等了许久的中国队也能偶尔去趟世界杯一般。可这只是零星的一片,更大一片却在内心安静的躺着。Carl Jung说过:有一类人,他把他的心理能量向内释放,兴趣所在不是外部世界而是自己的内心世界,即他自己的观点、思想、情感和行为;而Freud更是对这类人给出了一个精确定义:具有精神病的倾向的人。大师就是大师,结论总是一针见血,令人敬仰,可是有一点他们却并未提及,那就是这类人是的行动极端Solid,即使内心的情感盘旋许久,意念坚定不移,他的行动却是如此的豁然,如此的Solid,以致于每当事后回头看看,都会看着自己那张失败的面孔情不自禁地笑,恩,嘲笑。乐观的人总是倡导一种环境改变论,正如Mom所说“如果小时候多带你出去就好了。”“出去锻炼几年就好了”,每当听到这种论调,我总是深信不疑,然后事后唏嘘不已,因为经验使我深信环境改变不了一个顽固的基因,因为它总是在试图改变环境抑或寻觅适合的环境。我在想是不是每个人冥冥中为一个神所支配,而支配我的那个神恰巧在榻安睡,恩,睡觉确实是最好的解释,因为熟睡的人总是沉浸在梦里,即使在梦里想做一件事,回到现实他也很难去做,因为他实在记不得梦里到底发生了什么。这类人讨厌经历斗转星移,也许星座也是一直很好的解释,也许我应该早来一天,那样的话,还会总写这种无聊的文字?天知道,那个熟睡的神更是知道,因为历史总是寻觅着一种巧合:也许他正巧是在23号那天睡下,因为之前的一个月他玩的太疯了……

人不能总凭空思索,如果没有任何结论总会有所不妥,Plato? 有人把他秉为思想家,有人却把他叫做YY男,当然,我是后者,也许只有我这么称呼……但是结论是什么?抓到本质后,通常会让人一头雾水,因为从逻辑学的角度,本质是剥掉了一切外衣一切修饰的东西,没有修饰支撑,人们通常不知所云,因为人的行动都是修饰后的情感驱使。但是有一点确是显而易见的,本质虽不能改变,却可以添加修饰,修饰多了可能本质就变了,正如肥仔所说“尝试改变嘛~~”。不过仔细想想,我确实是在修饰,过去在修饰,现在也在修饰。过去修饰着真实的感受,修饰表现在生活的点滴中。MSN,QQ经常弄上三个号挂着,一个公共,一个私人,一个自己……,04年底就在写blog,写到05年,就全删了,溢满的情绪孤芳自赏?空洞无趣。现在也是在修饰,至少第三个号基本上不登陆了,原来放在幽闭角落的文竟也会发在bokee,bokee也会留着QQ上;Space曾经用过,后来发现能提醒就没再用,所以用另外一个号建了一个Space,俨然是一大进步。只是每次一小步,也许乌龟可以战胜兔子,但是,生活不会偷懒,因为生活不是兔子。但是结论是什么?把生活改造成兔子,还是把乌龟转化为兔子?我不傻,因为我不是兔子,但是一切都需要时间,就向人生规划一般……,纵使你看不到,我也一直在改变,一直在明确……

说了这么多,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正像自己一天到晚不知做什么一样。一边写日志,一边写Boss要求的总结报告,一边看Turing机要求的论文,看来左右脑确实同等重要。只可惜后两者都有Deadline,而前者却连Milestone也没有,也许真该好好规划一番,至少有些东西是需要好好Check的,不然整个Life 就是Crash了。突然感觉人生像极了软件工程,而我现在只停留在Requirement阶段,纵使内心有着数不尽的Scenario,却无法将Use case 付诸于Coding,甚至Design也没有,Deployment,Running? 过分遥远,不想也罢……

今天是北京的第一场雪,喜欢在风雪中无遮盖的独行,纵使曾经被Dinger bs为“这哥们脑子进水了,傻冒。”,也执着不悔,湿漉漉,凉嗖嗖的感觉,真好。可是,为什么雪不来的大一些呢?

PS: 再写就比总结报告的字数多了。读完竟想删,不过敲了半天也不容易,也许能意味着一些东西,留着。

PS: 简约使人进步,空洞使人退步。为什么一直在退步……

PS: 总结终于写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