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展-中国史纲 听后感1

最近把施展在得到上的中国史纲50讲听完了,挺有感触,从时空维度及逻辑维度看中国历史,确实值得回味。

先列下课表:

作者先从中国历史的概念出发,引出课程的基本逻辑,然后通过封建、豪族、平民社会三个阶段大体回顾了整个中国古代史。 之后从转型、革命两个角度讲述了中国的近代史,最后通过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得出了中国是世界枢纽的结论。

中国历史

所谓的『崖山之后无中国』是指宋亡之后,汉族政权被北方游牧政权取代,很多人认为这不能叫中国了。

作者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来梳理历史,来佐证中国一直是一个插大规模的,多元成分的国家。同时,作者提出欲望和秩序是历史的第一性原则,作者认为历史是各个行为主体不断博弈的过程,博弈的内在动力是欲望,博弈的外部约束是秩序。整个这个逻辑,贯串通篇。

那么,到底何为中国历史?这个要分开来开,中国是今天中国疆域内的各个地区,彼此在历史上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体系;历史不仅包括事实,还包括基于事实的意义。

接下来,作者从四个时间点,和五个空间维度来阐述中国历史:

  • 商周之变:中国概念诞生,中华文明中最初的普世主义理想出现
  • 周秦之变:中原从分封割据状态进入大一统,中国历史开始超越中原,中原和草原的相互塑造和对抗开始成为中国历史的脉络。
  • 唐宋之变:中国的社会结构从豪族进入平民,大一统开始。中国文化迎来大爆发
  • 古今之变:中国从古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艰难转型。

在时间轴上,作者通过五个空间进行了进一步阐述:

  • 草原
  • 中原
  • 海洋
  • 西域
  • 高原

商周之变

商周时期发展出了『中国』这个概念,古代所谓的中国是指全世界的中心,文明意义的中心。达到文明最高水准的地方,就是中国。商周之变后,周朝用中国概念表达了普世主义理想(天命降于周王),之后通过分封制建立了真正意义的封建社会。

战争逻辑

随着周朝的发展,战争逻辑发生了变化

春秋初期,贵族之间的战争,其礼仪性远远大于实用性。但是楚国出现,它不再遵循礼仪制,于是,战争的实用性开始超越礼仪性。

同时,两个技术变迁加速了这个过程: 首先,铁器和牛耕的出现,使得平民的劳动效率提升,平民开始开垦私田,从而导致贵族的井田制瓦解,贵族力量削弱。其次,竹简这种知识传播技术的出现, 使得游士出现,进而衍生出官僚制,于是变法出现,中国进入战国时代。于是,平民开始成为君主可以利用的政治力量,战争逻辑和规模彻底变化。

当战争规模大到诸侯国承受不起的时候,中国就开始走向大一统。

百家争鸣

同时,在春秋后期,由于天下大乱,礼崩乐坏,人民理解世界的坐标没了,人民意识里世界的意义丧失, 从而引发了思想大爆发

百家争鸣,从对待传统(旧礼仪)的态度,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 复古:儒家
  • 开新:法家
  • 出世:道家

从此,这三个思想流派,走向了政治。

周秦之变

统治思想

秦国在春秋后期,利用了法家思想,积极进行变法,变法大大的提高了战争效率,从而完成了中原的统一。但是在统一后,秦在对内统治仍然采用法家思想,从而导致帝国二世亡国。

楚王项羽推翻秦二世之后,试图恢复分封制(类似周王的分封),于是诸侯国兴起,诸侯国仍然基于法家逻辑来治国,最终导致了新一轮的大一统。刘邦得权,西汉建立。

汉高祖刘邦意识到法家可以征服天下,但是却不能仅仅用法家治理天下。 汉高祖得权后采用了道家的无为而治,内在的原因是,其开国伙伴跟他类似合伙人关系,力量均衡。但是他出台了若干法令,意图将社会彻底打为散沙化,从而使得大宗族拆散为小家庭。 同时,他采用了同姓封王机制,这也给历史埋下伏笔。

汉武帝上台后,采用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学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使得儒学的解释能力,在儒生集团手里, 这样儒生以这种方式对皇帝形成一个反制能力。 之后的君主大多数都采用『外儒内法』的方式,对外表现为儒家,对内追求效率还是用法家。

中原 vs 草原

汉朝之后,中原和草原慢慢的交织在了一起。

先说『汉人』的概念, 汉人这个词是汉朝之后出现,它通常是指,接受儒家文化,并按儒家文化指导生活的人。 由于儒家文化要求人民遵循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交往规范,因此,儒家文化要求人们有特定的人际关系,而这个的前提是定居,定居又要求汉人需要进行农耕,因此,儒家文化存在地理依赖性。
这个地理依赖性要求其降水量 >= 400mm,这就是汉人早期一直在长城以南的原因。

汉人的定居方式也影响了其继承秩序,其继承秩序的核心是君位继承的稳定性,因此采用的方式是嫡长子资格 即所谓的父终子及。

再看草原,草原生活游牧化,因此,征税成本高,所以无法中央财政,也无法进行官僚制。游牧民族采用的小部落搭建的熟人社会,熟人社会的极限是邓巴数(150左右),当超越邓巴数时,部落就会分裂,因此早期的游牧民族一直没有统一的帝国。

但是,秦后的中原农耕帝国的统一,导致了游牧帝国建立,这是因为,农耕帝国的统一,保证了中原和草原贸易的稳定性,客观上促成了其帝国的建立。

再说游牧帝国的继承逻辑,游牧帝国关注的是君主的战斗力,因此采用的是兄终弟及的方式,而这种方式,在第一代人都死掉之后,就会产生周期性的继承危机,这就是所谓的『胡虏无百年之运』

农耕帝国和游牧帝国是交织在一起的,农耕帝国的统一促成了游牧帝国的建立,反过来游牧帝国用军事压力改变中原帝国,并能在中原帝国衰败时输入秩序,重建社会,建立同时统治中原和草原的庞大帝国。

这种庞大帝国的特质是采用二元帝国的治理逻辑,帝国在长城以南,以中原儒家方式统治,统治者身份是皇帝;而在长城以北则,按草原游牧方式统治,统治者身份为大可汗。历史上,所有的统治,不遵循这个逻辑,帝国都不会长久。

豪族社会

这个时间坐标,中国进入了豪族社会。

先说豪族的来源

  • 战国贵族的后代
  • 文景之治发展起来的大商人
  • 地方的大侠,豪强

在汉武帝时期,随着草原的崛起,草原给中原带来了巨大的军事和财政压力,这双重压力,导致了流民增多,流民为了个人生计开始投靠豪族。同时,地方官僚也开始与豪族结盟,豪族的势力逐步增强,中国彻底从封建社会走向了豪族社会。

于是,皇族、寒族、豪族之间的斗争史拉开大幕。王莽横空出世抑制豪族,希望重新恢复帝国超投的统治力。最终失败。而刘秀本身作为豪族的领袖,建立东汉,与豪族共治。东汉历史拉开。

东汉有文化的豪族,逐渐变成士族,世家大族,他们垄断了知识和地位,并主导了社会舆论,这就是历史上的贤臣。而皇上对抗世家大族,组织了宦官、太监、外戚进行对抗,这就是所谓的奸臣。于是皇帝、外戚、宦官、世家大族的博弈关系拉开帷幕。

三国时期,诸葛亮、曹操等寒族与士族冲突,最终三国归晋,士族大获全胜。

获胜的司马士族,却面临了不同的历史大势:

  • 气候变化,历史上的一个小冰期,草原政权侵入。
  • 中原社会豪族化,不断削弱帝国政府力量。
  • 士族的堕落,出现了所谓的魏晋玄学。
  • 皇族内斗,八王之乱。

历史大势交织下,西晋灭亡,东晋在士族支持下建立。 东晋采用了政权和军权分离的方式,这最终也造成了东晋灭亡。

南北朝对峙,南朝不断努力向外传播文化,以便跟北朝进行正统性竞争,中华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为草原-中原-海洋的三重宏达结构。从五胡乱华到北魏,中国最终建立了胡汉混一的二元帝国,